《親子王 – 健康童年》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雙眼瞳孔大小不一

瞳孔是虹膜(俗稱黑眼珠)中間的小圓孔,是光綫進入眼睛的主要通道。它由瞳孔括約肌和瞳孔放大肌組成。

先天性正常特徵

在不同的光綫強度下,腦部會發送不同的訊息給眼內肌肉來調節瞳孔大小,光綫愈強瞳孔縮得愈小,光綫愈弱瞳孔愈大。瞳孔大小也會隨自主神經系統而改變,例如交感神經系統(戰鬥或逃跑反應)會令瞳孔擴散,而副交感神經系統(休息和消化)則使瞳孔縮小,因此瞳孔反應也是初步檢查神經系統的其中一種方法。

通常左右瞳孔的大小以及對光的反應都一致。但是世界上有兩成的人有先天性的瞳孔大小不一。先天性的瞳孔大小不一對光的反應正常,對眼睛或是整體健康並沒有任何的傷害,可以完全放心。如果瞳孔大小突然變得左右不均就不能掉以輕心了。以下是幾個比較普遍瞳孔大小會呈現不一樣,對光的反應也不正常的例子。

非正常狀況

  1. 霍納綜合症 (Horner’s Syndrome)
    此症是交感神經通路上任何一個部位受損而導致的一系列眼部症狀,包括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以及眼球內陷。這些症狀只會發生在受影響的那一側,另一隻眼睛可以正常運作。通常引發此症的原因都屬於良性,但仍有少數原因是非常嚴重的如血管病變、外傷、腫瘤及肺癌等。
  2. 第三腦神經麻痺(動眼神經麻痺)
    第三腦神經支配大部分的眼睛肌肉還有瞳孔括約肌,所以如第三腦神經麻痺,瞳孔也會受到影響。其中一個原因是動脈瘤,動脈瘤是局部血管膨脹得像個氣球,然後壓迫到第三腦神經。第三腦神經麻痺除了限制眼睛和轉動,瞳孔括約肌也沒有辦法正常活動。遇到光亦不再收縮,一直處於放大的狀態。
  3. 腦瘤
    與前面提到的第三腦神經麻痺相似,如果腦部出現腫瘤壓逼視神經,受影響的瞳孔會變得反應遲鈍,然後瞳孔左右大小不一樣。

如果真的發現瞳孔大小不一樣,最好盡快做全面眼睛檢查。事實上也有不少人通過眼睛檢查才發現其他更嚴重的問題,所以絕對勿忽視瞳孔大小不一的情況。

理大護眼(銅鑼灣)中心歐淑靜眼科視光師

《親子王 – 健康童年》輕視眼瘡 可損視力

輕視眼瘡 可損視力

通常有家長帶小孩做眼睛檢查是因為生了眼瘡或眼挑針,但很多都不知形成原因、處理及預防方法。

影響散光度數

曾經有小孩進行例行眼睛檢查時,被發現眼部有一粒明顯的眼瘡,細問下才得知這眼瘡已有數個月時間,但因孩子表示眼睛沒有不適,故沒求醫。經檢查後發現因眼瘡太大而致眼皮下垂,壓住了視軸附近的眼角膜,導致散光度數大幅增加,繼而引致視力模糊。經轉介下,由眼科醫生以手術方式割開眼瘡排膿,在完成手術後,小孩散光度數回復正常。

正視病因

眼瞼油脂腺(瞼板腺)出口被阻塞,油脂便不能正常排出,從而變得腫大以致形成眼瘡,一般不痛不癢,容易被輕視。如過程中有病菌感染患處時便會引致發炎,令眼瘡附近位置出現痛楚及紅腫等症狀。形成阻塞原因包括:油脂分泌過多、眼部分泌物(如小孩沒每天正常清潔眼瞼)、化妝品(例如過度使用假睫毛、濃厚眼妝或未有徹底卸妝等)、寄生蟲如毛囊蟲、小朋友油脂腺體未成熟。

處理方法

如眼瘡位置沒有明顯紅腫及痛楚出現,在眼瘡初起時用熱敷處理,大多能令眼瘡自行消退。熱敷正確方法是用乾淨熱毛巾(約40度至45度)敷在患處輕輕按摩約十至十五分鐘,若毛巾變涼要更換再敷,每日重複四至五次,可助排走眼瘡內的積聚物。

市面上亦有一些適用於眼部熱敷的眼罩可代替熱毛巾,但需要確保溫度不會過高,以免燙傷皮膚組織。如眼瘡在兩至三星期內沒痊瘉或出現紅腫、痛等癥狀,便需要求診,由醫生建議後配合抗生素眼膏或眼藥水處理,嚴重情況或需要以手術割開眼瘡排膿,頑固或已變硬的眼瘡,可能要注射類固醇才能令眼瘡消失。

正確預防 

  • 避免進食過多朱古力、油炸食物等會令油脂分泌增加或刺激性的食物
  • 化妝後徹底卸妝,避免使用假睫毛
  • 勤洗手
  • 避免捽眼
  • 勿與他人共用毛巾或眼藥水

理大護眼(太古)中心梁志榮眼科視光師

《親子王 – 健康童年》解構眼睛顏色

解構眼睛顏色

描述眼睛的顏色時通常是指眼睛虹膜的色彩,華人眼睛顏色多是深棕色或棕色,西方人則多種顏色種類都有,如灰色、綠色、黃褐色、藍色、棕色或是其他顏色組合。

虹膜內色素

虹膜的顏色是由虹膜中黑色素(Melanin) 數量及黑色素的分布所決定。黑色素可分為真黑色素 (Eumelanin) 和偽黑色素 (Pheomelanin) 。無論任何顏色的眼睛,在虹膜的色素上皮細胞中都含有真黑色素。由於虹膜色素上皮細胞和虹膜基質中可以有不同的黑色素含量,而虹膜基質的細胞密度又因人而異,使虹膜所能夠吸收的光綫量各有不同,因此我們的眼睛可以組合出不同的顏色。深顏色(棕色和深棕色)的虹膜細胞比淺色的虹膜(如綠色、黃褐色、藍色) 擁有較高的真黑色素比例,亦有較高的黑色素總量。值得注意的是,虹膜中並沒有藍色或綠色的色素,而藍色和綠色的虹膜顏色其實是來自光學上的散射效果形成的,就如我們看見天空是藍色的情況相近。

遺傳基因影響

人類眼睛的顏色,通常是自遺傳而來的。然而這項特徵是由超過一個基因所遺傳的,現代科學已顯示眼睛顏色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簡單,不是顯性就是棕色,隱性就是藍色這樣容易推斷的,當中可能牽涉多至十六個基因。人類子女的眼睛顏色亦不是像調顏料一樣,將父母的眼睛顏色混合就是子女的眼睛顏色。

不過有專家指大約一萬年前所有的人類眼睛都是棕色的,專家相信由於遺傳基因變異,使虹膜的黑色素減少,當光綫照射在眼睛上,較少的光綫被吸收,光綫散射的效果更明顯,使虹膜看起來有不同的顏色。若果身體出現黑色素缺乏的疾病,即白化病,虹膜會顯出血管的顏色,所以會出現紅色的眼睛。棕色是最常見的人類虹膜顏色,其人口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藍/綠色眼睛的人則常見於歐洲,如冰島、愛爾蘭和蘇格蘭等地。

出生後可改變嗎?

眼睛的顏色會改變嗎?西方人士如高加索人種的藍眼嬰兒出生後眼睛顏色可能會變深,因為體內棕色色素隨年紀慢慢增加。相反,棕色眼睛的顏色改變是罕見的。當然,因為瞳孔大小改變,使眼睛中間黑色(瞳孔)部分比重增減,同時虹膜色素壓縮或散開,就可能非常輕微地改變眼睛的顏色,但這並不是明顯的顏色改變,如棕色變成藍色這樣誇張。

如遇見明顯的眼睛顏色改變,則有可能與身體疾病有關,如交感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纖維瘤病、創傷、發炎、青光眼等。若發現眼睛顏色出現異常,請立即求醫。

理大護眼(尖沙咀)中心鄭智焜眼科視光師

《親子王 – 健康童年》眼「震騰騰」原因何在?

眼「震騰騰」原因何在?

眼球震顫是一種非自主性,規律性的眼球震動。所有形式的眼球震顫都是非自願的,這意味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無法控制其眼睛。

查找成因

先天性:通常眼球震顫的成因是先天性,在幼兒出生兩個月之內發生的先天性眼球震顫大多為不明原因,或是神經異常型的眼球震顫。不明原因型眼球震顫目前被認為是遺傳或特異基因所造成。這種眼球震顫的強度會受到視綫方向的影響,因此幼兒多有特殊的側頸現象。神經異常型眼球震顫則是因神經異常所導致的眼球震顫,此類幼兒往往有發育不良的現象,必須接受詳細的神經檢查。兩至三個月大後發生的先天性眼球震顫大多是視覺受影響的眼球震顫。成因可能是有先天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疾病、視神經異常、皮質性視野異常等等,因此詳細的眼睛檢查是必須的。

後天性:後天眼球震顫可能是由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腦瘤、糖尿病性神經病)、意外(頭部受傷)或神經系統問題(藥物的副作用)引致。

注意影響

眼球震顫可以引致弱視,因為患者通常伴有視力下降和立體感下降,而且影響平衡和協調能力。此症亦會影響視力和自我概念,大多數患者會有視力限制,因為眼睛不斷掃視他們所看到的事物,故難以獲得清晰影像。

患者長大後,一般會有眼晴容易疲勞、頭痛、流淚、視力模糊及影響近距離工作的症狀,而且眼球震顫會影響外觀,除了眼睛不停地震動,嚴重時可以影響社交及工作。

處理方法

幼兒先天性眼球震顫仍沒治療藥物能用,只能矯正屈光,提供清晰的視力和視覺效果,或以鏡片矯正「斜頸現象」。當症狀嚴重時,醫生可能會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或巴氯芬等藥物。由於其成因可能性極多且複雜,如家長有懷疑,應及早帶小朋友做詳細檢查。

理大護眼(銅鑼灣)中心林家瑋眼科視光師

我晚上看白燈有彩虹光圈 覺得好似有個框 有戴眼鏡 眼無脹痛 問過視光師 佢話光圈後正常喎 眼壓正常 請問係唔係開角型青光眼?

急性青光眼引致的彩虹光環是由於角膜水腫造成的,且與晝夜無關。

而開角型青光眼是不會引致角膜水腫。

晚間瞳孔放大會容許鏡片周邊較多色散像差的形象進入眼睛,一般會看見彩虹光環。

如有懷疑,建議接受全面眼科視光檢查,由眼科視光師作出診斷。

三日前~右眼好似飛蚊症(多咗2小黑点)

飛蚊症是有機會會出現黑色,灰色或透明的斑點/線狀/條狀等形態。在光亮的環境下如望向天空或淺色的背景時會更為明顯。如果閣下的飛蚊數量有明顯地增加,建議閣下找眼科視光師作詳細眼睛檢查,包括放大瞳孔眼底檢查,以確保排除飛蚊不是由視網膜穿孔或撕裂所引起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少量飛蚊是眼睛的正常現象,無需作特別處理。

本人41歲有飛蚊,醫生check過話冇視網膜問題,但睇螢幕時有窒窒下,郁動得快會追唔切,好似load左下秒,畫面跳左咁,醫生話心理問題。 想問下keep住有窒,係咪冇問題 之後久唔久有個點會跟住視線郁唔似飛蚊會繼續郁,個點唔係成日出現,會係咩問題

如果閣下發現的黑點會跟隨視線移動的,有機會是飛蚊症的徵狀。由於只根據閣下描述,怒未能為閣下作判斷,建議回到閣下的醫生再作跟進。

《親子王 – 健康童年》早產嬰兒視力弱?

早產嬰兒視力弱?

一般小於三十七週妊娠的嬰兒,屬於早產嬰,而早產是全球兒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眼睛最易受影響

嬰兒在母體內,由六個月至出生這段時期,眼睛會快速成長。當寶寶出生的時候,相比起身體其他地方,眼睛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因此嬰兒的眼睛總是大大的)。而早產嬰兒由於過早離開母體的保護,一般會比較容易出現先天或發展上的問題,眼睛是其中一個可能受影響的器官。根據香港一所盲人學校的統計,就讀的學生接近三成是因早產而引起視力障礙。以下簡單講解一下早產嬰兒可能面對的眼睛毛病。

  1. 弱視:早產嬰兒比較容易有弱視的問題,尤其超低出生體重的嬰兒(<1000g),出現嚴重弱視即視力低於6/60(約正常視力的一成)的機會比正常出生的嬰兒高倍。
  2. 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是指近視、遠視或散光。早產嬰兒不論患上近視、深遠視或散光的機會率都會較高,有硏究指早產嬰兒患屈光不正風險比正常出生的嬰兒高倍。
  3. 斜視:早產嬰兒有較高機率患上外斜視和高低斜視。
  4. 視網膜病變:早產嬰兒最常見的眼睛毛病就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簡稱ROP),它是引致兒童視力障礙的主要成因之一,如未能在關鍵時候接受治療,此視網膜病有可能對眼睛做成極大破壞,甚至永久失明。

胚胎時期眼球的視網膜本來沒有血管,要一直到三十六至四十周左右才會完全發育成熟,早產嬰因提早離開母體,視網膜血管未能發育完全至視網膜邊緣,令邊緣的視網膜在缺氧狀況下纖維化及長出不正常新血管,容易引起視網膜出血、脫落而導致失明。

在世界各地早產嬰兒的比率介乎5% 至18%,香港的比率約6.5%,跟其他發達國家的數字相若。香港出生的早產嬰中,約有16%患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3%至4%需要接受治療,而目前治療的主要方法為雷射或冷凍治療。

理大護眼(太古)中心周國輝眼科視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