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眼专题专访

《苹果日报》上堂打机睇电视 疲劳轰炸眼睛 Zoom到近视 升小升中高危

2020/09/9

肺炎肆虐,幼童逼不得已呆留在家。长期停课、停课外活动、打机看电视、用Zoom开学、网上学习,甚至看书、画画,全是近视诱因。有视光师指对于有视力问题的幼童,越早介入纠正越好,并提醒就算小朋友近视度数轻微,也应配备眼镜。

理大护眼眼科视光师陈永和表示,儿童一般在这两个时期,近视加深速度较快:一,由幼稚园升小学,因功课量增加导致眼睛疲劳;二,發育时期,即女孩约11岁、男孩约12岁时,此时要面对升中庞大的功课量,也会加快近视加深的速度。

至于幼稚园学生,今年因疫情放假足足大半年,令部份才不过4、5岁的幼童已开始网上授课,没户外活动加上长时间用眼,也大大增加近视的机会。他表示,幼童每周一、两次网上学习,每次一小时,虽未足以催生近视,但太早建立上网习惯,才是伤害眼睛的关键。

8岁前黄金期 验眼要趁早

陈永和也提醒家长,诱發近视的主因是用眼过度、眼睛疲劳,别以为只有看电机、看手机、打机才会引致近视,因疫情持续不能外出,小朋友在家若长时间专注砌细小的积木、伏桌画画,也会令眼睛疲劳。

目前政府提供的学前视力普查,安排幼童在4岁作首次视力检查,但陈永和透露,一些家长在子女约3岁时已带他们找视光师。对于一些先天性深近视或双眼不协调的个案,越早介入纠正越好。陈永和指:「7、8岁之前是黄金档期,能追回视觉功能,否则,先天性深近视有机会發展成为弱视。」

小朋友刚开始验出近视时,一般度数不深,坊间常有一种观点,认为小朋友近视度数浅不宜戴眼镜,因为越戴眼镜近视度数会越益加深。陈永和解释,近视成因是眼球拉长,眼球拉长又与眼睛疲劳有莫大关係。轻微近视是否需要戴眼镜因人、场合和需要而异,要视乎很多情况。

眼镜视力不达标 或成弱视

首先,家长要确切了解子女不戴眼镜时的视力,能否应付日常如上堂需要。他举例,一位有50度近视的小朋友,在课室裏坐第一行,他不戴眼镜不必眯眼也看得清楚老师在黑板写的字,那麽,对这位小朋友来说,上堂时眼镜是可戴可不戴的。然而,若这位小朋友调位后,被老师安排坐最后一排,他看黑板变得很吃力,那麽儘管他只有50度近视,也须戴眼镜上堂。

另一方面,家长也须注意子女戴眼镜后,视力是否回復理想状态。有些小朋友在佩戴恰当度数的眼镜后,依然达不到标准视力,这时家长必须份外留意,因为这有机会發展成弱视。对于这类小朋友来说,儘管近视度数浅,也必须戴眼镜。

至于所谓的越戴眼镜近视越深,则是谬误。陈永和说,近视一旦出现,本来就会越来越深,并不存在因为戴眼镜而越来越深的问题。反而,不良的用眼习惯,才会加快近视加深的速度。家长要谨记,让小朋友休息双眼、光线充足才是护眼王道。

延缓近视加深的四种方法

近视控制光学镜片

‧ 减低眼球调节迟滞的情况,透过光学离焦方法抑制眼球增长

‧ 全日佩戴,同时矫正视力*

‧ 非入侵性,相对安全

角膜矫形

‧ 特製透氧硬镜,重塑角膜弧度

‧ 透过周边近视离焦方法,抑制眼球增长

‧ 通常夜间睡眠时佩戴,早上除下

‧ 暂时性矫正视力*,免却日间戴眼镜(或辅以眼镜补足)

‧ 须严守清洁衞生,减低细菌感染风险

近视控制即弃软性隐形眼镜

‧ 特别设计软镜,每日或每3个月即弃

‧ 透过周边近视离焦方法,抑制眼球增长

‧ 日间佩戴,同时矫正视力*,除后须戴回眼镜

‧ 须严守清洁衞生,减低细菌感染风险

阿托品眼药水

‧ 眼科专科医生处方

‧ 低浓度(0.05%、0.025%、0.01%),抑制眼球长度增长

‧ 通常夜间滴用,日间辅以眼镜

*有度数限制:成效因人而异,须定期复检或/及更换镜片

护眼有法Q&A

问:到不同眼镜店验眼,验出来的度数相差100度,是否验得不准?

答:的确,去不同地方或在不同时间验眼,度数会略有偏差。一般而言,介乎20几度至50几度属可接受范围,若偏差100度或以上,就相差太远了。

问:常说多望绿色植物能保持眼睛健康,为甚麽是绿色?

答:眼球像相机一样,光线进入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当光线入眼,绿色光线会投射于视网膜较前位置,这的确有机会令双眼肌肉放鬆一点。其实,叫小朋友多望绿色植物,是希望他们多望窗外的山、树或草,增加视野距离,令双眼肌肉放鬆,让眼睛休息。望远比望绿色带来的效果,显着得多。

问:小朋友都有假近视吗?

答:这情况十分常见,因为眼球负责调节晶体的肌肉变得绷紧,加上小朋友验眼时心情太紧张、验眼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或看书,都会令眼部肌肉紧张。曾有小朋友于电脑评估出300至400度近视,但滴眼药水放瞳后,则發现近视并无那麽严重,这就是假近视。

问:坊间很多书籍介绍不同眼球运动,声称可减近视,真的吗?

答:真正导致近视的原因是眼球变长,除非有方法令眼球变短,否则不可能减少近视。至于因肌肉紧张而出现的假近视,做一点眼部运动,令眼睛放鬆,则有机会起纾缓作用。